服务电话:13714267958 QQ:1364937015  手机:
|

公司新闻 知识专区 无刷小百科

欧亚国际APP:制造业成本核算流程是什么样的?

来源:欧亚体育官网 作者:欧亚体育官网登录|发布时间:2024-09-08 09:18:06


  制造成本管控是大多数企业成本会计的日常工作,他们通常以生产的成本核算与分析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这是狭义的成本管控。作为成本会计把产品的生产成本算准、并作好成本分析是必要,然而一个优秀的成本会计的工作绝不仅限于此。除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外,还包括:成本预算、控制、考核与决策等工作内容。下面将分享500强企业的

  世界500强企业对成本的管控是全价值链的,除前面讲过的对研发成本管控、采购成本管控外,制造成本也是其成本管控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制造成本方面的管理逻辑思维如下:

  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引入标准成本管理体系,通过预测、预算确定目标成本,以标准成本的形式固定下来,代表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水平,作为成本全程控制的基准。某世界500强企业提出“标准成本就是实际成本”口号,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寻找成本差异形成的根因,追究责任,进一步去采取行动措施。

  在企业内部划分成本、费用责任中心,明确成本控制范围和责任,并按照成本中心归集、报告和考评成本控制业绩,体现了成本控制过程中权、责、利的协调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成本责任中心的积极性,提高成本控制效果。

  成本核算精细化,要求做到“四个细化”,即:1)成本组织细化,细化到工厂、车间、班组、工序,2)成本标准细化,3)成本核算时间维度细化,细化到月、日,4)成本要素细化等。成本核算精细化一般有ERP系统、MES系统支撑,

  所谓标杆,就是竞争对手,通过市场情报部门获取竞争对手的成本详细数据,分析竞争对手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自己好,以竞争对手为楷模来做,进行根因分析,果断采购行动措施,力争超过竞争对手。成本分析通常BI等成本分析系统。

  在成本核算、分析中,区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进行边际成本、收入与利润分析,通过盈亏平衡分析,作为生产产量与销售定价以及自制与外协的决策参考等。

  2. 成本科目:制造成本相关的会计科目,生产成本下可按直接材料成本、材料间接费、直接人工、外协成本、折旧费、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可以按变动、固定区分,再进行明细工资、福利费、维修费、低耗品分摊等;库存商品下可以加设差异科目等。

  3. 成本中心:按工厂、车间、班组分级设置,形成树状层次结构,用于归集、报告、考核各成本费用责任中心的成本、费用数据。

  4. 生产工单:生产工单,有的单位叫生产订单、生产任务等等,是生产加工作业的对象,也是成本管理的对象,在生产操作中,一个生产工单明确了产品的生产计划数量、引用产品BOM与工艺路线,按生产工单管理投入产出与资源、费用消耗。

  5. 成本方法与成本定额:成本方法采用标准成本法(离散),成本定额包括物料消耗定额、资源、费用消耗定额等,直接材料的消耗定额通过物料清单(BOM)制定,资源、费用的消耗定额通过式艺路线的资源制定,各项定额确定后,进行成本卷积形成产品的标准定额,这些定额是生产执行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标准。

  制造成本的管控,通常按车间成本责任单位进行管理,成本监控对象为生产工单,围绕生产工单进行产品生产的投入产出监控,为清晰了解成本监控点,我们来先看一下以生产工单为对象的生产管理流程,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红色字体的作业点需要我们成本会计重点监控的内容,其不规范的作业行为将会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下面列示成本会计对生产过程的成本管控点:

  自制与外协比例分配监控:设定自制率和设备利用率指标;系统运算如何分配自制外协资源可达成自制率及设备利用率指标。

  需求变更对成本的影响测算:审批离散更改流程,测算需求更改对成本的影响,造成损失的向责任单位追索。

  超领审批:自错责任导致物料不良,车间需领出大于工单需求数量的物料,财务人员需审批超领合理性并记录责任单位,追溯责任。

  作业完成率及尾数作业对制造成本影响分析:(1)监控作业发放时间、发料时间及完工时间差异,计算作业完成率;(2)跟进尾数作业的清理,找出尾数作业原因并敦促责任人员落实解决措施。

  订单制造周期分析:分析客户下单到装柜出货的全流程中耗时最长的时间段,测算其成本影响,并找到对应责任人提供改善方法。

  1.直接材料成本核算,按生产工单归集,生产工单对应到成本中心,对应到产品,直接材料向生产工单发放时,自动形成如下会计分录:

  7.生产工单关闭时,生产任务完成,系统计算并结转差异,包括:材料用量差异、 资源、费用的量差等。

  上述为可直接归集生产工单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的会计处理;还一些间接费用、公共费用处理,采用先归集后分摊的原则处理,如:

  8.对于间接费用,记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中心,等制造费用等科目。费用的发生,通过费用预算控制。

  9.对公共费用,先按费用归口管理原则,记入归口单位的成本、费用中心,等制造费用等科目。费用的发生,通过费用预算控制。然后分摊到各受益单位的成本中心。

  制造成本标准成本法下特别关注量差的控制与分析,包括:材料成本差异、人工成本差异、制造费用差异等。

  标准成本确定后,就须对所发生的材料成本进行控制.对于出现脱离标准成本,产生差异.成本会计应协同车间管理人员查找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材料成本价格差异主要产生于采购环节,在采购成本管控作了较详细的讲解,材料成本价格差异对车间来说,属于不可控成本,其成本控制责任归属于采购管理部门。

  这里材料成本的量差,造成材料成本量差因素很多,在成本管控环节已有说明,除此以外,还存在如下因素影响,如:工人操作疏忽技术低、工人情绪低落、设备效率、材料质量次、设计变更、工艺变更等等,如下图:

  人工成本控制需要从人工的“价格”和用量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在人工标准成本的建立、考核、分析都需要考虑这两方面 。

  制定人工标准成本,先要区分清楚各种直接作业的种类,随后确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标准作业时间(人工工时)和标准工资率(单位工时的工资)。

  人工的工时标准主要是由生产技术部门和人资、成本部门主持制定。它是指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直接加工操作必不可少的时间,以及必要的间歇和停工时间,如:工间休息、设备调整。

  工资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工资变动、工资计算方法变化、紧急性增长工资、季节性薪酬费用的发生、工人调度安排不当等,如下图:

  工资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人技术不熟练、工人调动频繁、材料供应不及时、燃料或动力供应中断、设备故障、车间计划安排不当等,如下图:

  1、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建立:制造各部门的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也是分别确定其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数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的直接工时(或者机器工时等其他用量标准);价格标准是指制造费用的分摊率标准。

  制造费用预算是指在尽可能的节约开支和合理支配下各费用项目的最低支付金额。制定时应参照以往经验并考虑物价趋势,由生产车间、生间计划、设备动力、人资部门、财务成本部门等多部门共同研究确定。这是因为制造费用项目多,涉及以上各部门缘故。制造费用预算还应分别编制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预算。

  2、变动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变动费用预算之间的差异,同样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方面。

  “价差”是变动制造费用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即每小时应负担多少变动制造费用的变化,反映着变动制造费用耗费水平的高低,故称为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变动制造费用差异,肥映着工作效率即所花费工时多少而引起的变动制造费用的超支或节约,故称为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制造费用中的变动部分,指随产量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动,但又不构成产品实体的一些间接性费用,如:某些低值易耗品、机物料消耗、间接材料、间接人工等。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间接材料价格变化、间接人工工资调整、间接材料质量、间接人工过多、预算估计错误等,如下图: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人调动频繁、材料供应不及时、材材质量低劣、燃料或动力供应中断、设备故障、“窝”工、批量小批次多、生产工艺变更等,如下图:

  3、固定制造费用指与产品产量变化无直接关系,如: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等等。

  能量差异指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未能达到而形成的差异,或者说未能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修理费用、折旧方法改变、租赁费调整、保险费调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调整、公用费用价格上涨等,如下图: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生产能量过剩、供应不足、停工待料、燃料能源短缺开开不足、设备故障停工修理、市场萎缩订单减少、产品调整小批量试产等,如下图:

  产品成本分析应该从不角度进行,便于管理者作出管理与经营决策,及时纠正管理不当之处以及相关的经营决策。

  制造型企业成本核算,是制造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对象进行分配归集,统计出产品的成本过程。

  根据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加工方式等特点,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并根据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对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进行严格审核,以便对不符合条件的费用,各种费用、损失加以制止。

  对已经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并按期用途分分配计入有关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分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计入费用,如直接原材料费用、人工费等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中,而是不能直接确定成本的,按发生费用的目的,分摊到相关成本计算对象中。

  按照成本费用要素及用途,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成本费用分摊到相应的产品生产成本,以及计入相关产品成本明细账中。

  在品种法、分批法、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出产品总成本。以产品的总承包除以产品数量,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ERP软件中一般都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中一般再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说起来各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然而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为什么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总有人不喜欢标准成本法?这就成了不得不解释清楚的问题了。

  这样的情景是经常遇到的,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材料采购0。再看一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看起来已经复杂不少了。再看业务分录,标准成本不过是按价格调整了价格差异,很容易理解。移动加权平均法则要根据材料领用的情况调整存货和在制品,也复杂了不少。

  可是事情没完,在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中,不会总是只有这样的情景。考虑一下如果收到时成品加工完毕,在制品已经转出该怎么办?如果收到时成品已经发货了,该怎么办?如果是部分成品完工和发货该怎么办?如果部分材料退回供应商该怎么办?

  采用标准成本法,成品是否完工,是否发货,是部分完工发货还是全部,以上列出的业务分录都没有变化,材料退回供应。